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秘书长、数旗智酷首席评论员    唐    鹏丨作者

回溯移动政务的发展,迄今为止只有三个政务民生类APP受到全社会普遍性关注,第一个是国务院客户端,主要是传递国家政策声音,第二个是12306客户端,全国性的火车票订票官方平台,第三个就是个税APP,建立了每个公民的纳税档案。

“个税APP”首先是在国家税务改革大背景下诞生的民生政务应用,更是让在税务方面有瑕疵的企业闻风丧胆的“金税三期”的一个成果性产品。

个税APP为什么会突然“爆红”?核心是国家权力以大数据手段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体贴入微”,一方面是以“补贴”方式为个人缴税进行松绑,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企业的税务监管。

关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还有两个最近备受关注的案例可以了解一下。

“51公积金”APP是一款个人公积金信息管理平台,近日赴港上市。这款APP是通过技术爬取用户公开的公积金相关信息,2017年开始通过贷款撮合非银行贷款机构形成的收入超过商业银行,据蓝鲸财经报道,逾7成收益靠现金贷,获取用户公积金数据未获官方授权,放贷利率高达74%。政府公开信息包含的公民用户数据被商业公司轻而易举地爬取作为商业应用,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私人信息被公开售卖谋取巨额利益。国家鼓励第三方平台为公民提供社会化便民服务,但是,将人的敏感信息当成商业数据资产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变现交易,必须要有风险评估与市场准入设置。据新浪财经报道,“51公积金”的小额贷款业务(贷款促成业务)在2019年将被要求整改和限制。

另一款APP叫“艺术升”,这款号称与“八大美院”合作的APP,掌控者全国美术院校学生报考的在线入口,本身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平台,被一家商业公司掌控运营,并让平台的商业化无孔不入,在报考关键时刻完全毫无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不仅系统崩溃、乱码频出,而且将基础服务设置高昂的收费门槛,导致诸多考生怨声载道。移动民生政务服务本身就是服务触达率和便捷性的问题,而商业公司则通过权力寻租将公共教育领域的服务当做敛财工具和商业模式。这里可以看到数字化的两种极端:成都七中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而美院考生却是被“一个App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51公积金”APP面临的是利用技术手段将个人公积金信息进行商业变现的正当性,“艺术升”APP面临的是将考生报考与接受教育的权利进行门槛化与功利化的合法性,两个APP面临的都是第三方平台的公共服务属性与商业属性如何平衡的问题。大型互联网平台因为业务的边际成本递减而不存在商业模式的问题,但垂直化、小众平台则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得不急功近利地进行提前“收割”。

个税APP作为一款移动政务官方平台,目前遭遇的社会舆论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简单而言,个税APP是希望通过移动政务平台向国民输送一种数字政务的“红利”,其中在个人税务减免方面希望通过为租房的公民减少负担而以收集房东信息为手段提供一种惠民“返利”,而由于基于个人信息的相关方利益机制设计失衡(比如租客减少几十块钱税金,房东付出几百块钱的代价),租客的免缴金额与房东的应缴金额相差悬殊,导致遭遇房东的抵触,近似为一种“套利”行为。更值得注意的是:个税APP在缺乏对平台用户利益机制研究的情况下,将人(租客和房东)当成数据一样进行管理的风险已经出现。目前个税APP已经下线了相应产品设计,将房东信息设置为“选填”。

个税APP的出现,有人认为单一业务移动应用将可能成为趋势,但是核心不在于“单一业务”,而是应用功能与人们切身利益的强关联,“补贴”、“返利”式的利益驱动才是核心原因。也有人提出:“个税APP”的目标用户是谁?能够为少缴几十块钱的税金而一字不漏地填写个人亲属、医疗、房贷、住房、子女等真实信息的用户,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群人?不知道个税APP的“产品经理”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个税APP利用“税务”穿透了之前分散于公安、民政、教育、住建等领域的数据,为每个公民建立了一个趋于完整的“数据人”的画像,那么就意味着个税APP需要承担的将不仅仅是税务方面的数据责任,更确切地说,这关系到每个公民的数字权利与人身安全。

个税APP看似丝毫没有止息的舆论提出的问题是:数字政府的发展需要谨慎审视人与数据的关系,当我们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而不是服务工具的时候,数字化程度越深,效果将与我们的目的适得其反。此刻,我们可能会想起曾经一位互联网大佬的公开发言:“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我们反对和反感这种说法,而现实中或许我们正在按照他所说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