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来解决政府执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处置问题实现“秒级”响应。
(资料图片)

■市民正在下载办事“零跑腿”软件。

■工作人员在演示如何使用IMI平台进行零跑腿办事。
 

第五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在广州召开。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应邀参会,并作了“数字政府建设的禅城探索与思考”的主题发言。约半小时的发言,干货满满,清晰梳理出作为大数据政务应用先行区的禅城,在县域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探索经验与深度思考,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禅城方案”。

    “禅城方案”究竟有什么特点,解决了哪些难题?又能给其他区域的改革带来哪些借鉴?本报记者结合刘东豪的演讲,进行了梳理和提炼。

    推出三大创新作品

    郡县治,天下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县域首当其冲。

    禅城区从2014年3月起,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现代治理的要求,从县域基层单元出发,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创新运用信息化的理念、工具融合和改造地区治理体系,积极探索“一创新一改革一平台”(以基层党建创新为基础,以一门式改革、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为两翼,三边相互支撑、闭合稳定)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了党委总揽协调坚强有力、政府效能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

    禅城的改革成果相继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等荣誉称号。

    一门式服务

    群众满意度达到99.96%

    问题导向是禅城区改革践行的一大原则。长期以来,群众到政府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材料重复提交、多部门之间来回跑等“顽疾”久治不愈。正视这一痛点,2014年3月,禅城开全国先河,在行政审批领域擎起了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的大旗。禅城区力求打造一个简单、清晰的办事界面,通过这一界面,市民和企业可以对接整个政府系统办所有事。

    一门式改革从市民、企业的办事体验出发,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重塑和再造,窗口从“多”到“一”,实行“只认流程不认面孔”的无差别化审批,实现了从“群众跑腿”到“信息跑路”的转变。

    这一场跨系统、颠覆性的改革,造就了“瀑布式风景”,一门式服务至今为群众企业审批事项730万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9.96%,沉淀了3.51亿条数据,获得了信用数据1700万条。这项改革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监管“强身”,为服务“添翼”。为全国简政放权、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探索出可复制经验。

    云平台治理

    政府处置问题实现“秒级”响应

    如果说一门式解决的是市民、企业办事痛点的话,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则是用信息化手段来解决政府执行效率不高的问题。

    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是禅城区继一门式后的第二个改革作品,于2015年12月启用,同样采用问题导向、紧紧依靠“大数据”来展开。

    目前,云平台已接入人口数据、法人数据、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等海量数据,统筹调用5000多路视频资源,线下将全区划分为1046个微网格进行无缝管理,有效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非密信息壁垒,推进人联网、物联网、事联网“三网合一”。在该平台上,包括城市管理、治安防范、消防安全等1412项社会管理和行政执法事务,都可实现一口受理、“秒级”响应。

    “云平台出现以后,政府处理应急问题的速度就快了,同时我们的城市的数据当中,多了静态的数据和实践的数据,跟我们原来的企业经济行为数据结合起来,形成了基本的大数据体系。”刘东豪说。

    刘东豪表示,大数据形成之后,禅城再一次利用,往基层党建领域上去使用。在禅城的现代治理三角形模型中,三角形的底边和基石是党建。基层的党委形象跟我们党的执政形象息息相关,有了这些数据作为基础以后,通过基层党组织向群众精准推送需要的服务,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强化了,形象也就立起来了。

    区块链政务应用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当大家习惯用身份证来证明“我是谁”之时,禅城区又率先探索用数据信息替代身份证,解决虚拟网络空间的身份确证的痛点。

    2017年6月22日,禅城区发布IMI(我是我)身份认证平台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成果,禅城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区块链政务应用的县区。

    区块链技术叠加现有的“一门式”政务服务事项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重构后,禅城的一门式将由“1”到“0”,市民可享受“零跑腿”服务,足不出户就可线上办理各类事项。眼下,市民足不出户可办理高龄老人津贴申请等业务、用手机一键打开门禁系统、无卡在医院挂号就医付费……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的应用场景,在禅城已经变为现实。

    这是禅城区围绕大数据继一门式、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改革后的第三次改革。“禅城方案”的高明之处在于,切中信息时代诚信缺失的痛点,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将诚信这一主观的道德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客观数学问题,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解决两大难点:放权难和信息共享难

    禅城在改革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坦途,改革过程中“阵痛”不断。刘东豪在演讲中表示,禅城改革中遇到最大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放权难,二是打破信息壁垒难。对于这两大难题,禅城都通过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勇气逐一啃下“硬骨头”。

    据悉,禅城的系列改革,技术并不是难题,核心难点之一在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权力的留恋上。“第一难就是放权,不是说一个科长、处长放权。如果只是一个科长处长放权是不可能做到的,要审批干部一起放权,才能把权利梳理成标准化的信息体系,这是改革中最难的。”刘东豪说。

    要打破这种权力观,禅城采取了突破性的方法,组成改革领导小组,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纪委书记作为具体推进落实的主要负责人,采取每周例会、销号督办等方式推进。改革伊始,阻力重重,随着改革的深入,干部队伍的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不理解、不配合到逐步理解、主动积极改革,实现了“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汗水,很苦,但得到的是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海量的数据。以禅城为例,123万人口的数据我们全部都有,同时四十几万家市场主体的经营数据,我们在审批当中全部都有。”刘东豪说。

    第二是打破了信息孤岛,解决了信息共享难。“要打破信息孤岛十分难!如果再给一次选择做不做这个事情,这个决定会很难下,因为真的实在是太难了。”回首起当时的场景,刘东豪如此说。任何系统要审批,首先要考虑做数据共享,要做到信息流动前提,也必须是数据共享。这是困扰各级政府的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禅城创新采用了一种灵活的方式,就是用“跳转技术”来解决。这样既没有触动原有部门的利益,又能有效地获取数据,目前禅城已经沉淀了3.5亿条信息,其中信用数据有1700万条。

    确保数据真实性:数据来源动态鲜活

    禅城的探索,所涉及的大数据是动态鲜活的,确保大数据的真实可靠,为后面的精准决策提供坚实保障。

    禅城区的数据来源,采取的是便民不扰民的被动收集原则。由于数据涉及到隐私问题、权利问题,政府做大数据的时候,禅城第一个解决的问题是数据的合法性,采取被动收集方式:市民到一门式办事就要主动填表,政府则被动收集。

    这一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政府不用上门找市民要数据,减少了扰民,二是确保了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数据非常鲜活,动态更新。“数据首先要真实,真实的数据汇总才能确保大数据的真实性,后期的决策才不被误导。真善美,真是排第一位的,有了真才有后面的善和美。”刘东豪说。

    掌握数据权属:牢牢将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

    禅城的改革,还解决了数据的权属和边界问题。

    首先是权属问题。“数字化是双刃剑,它的效率非常高,公平性非常好,但是它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必须搞清楚数据的权属应该归谁。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会出现大家现在看到的网络骗子,个人的资产会随便被践踏。美国的facebook泄露用户的隐私就是鲜活的例子。”刘东豪说。

    刘东豪表示,数据的一端要回到个人手上。正如孙正义比喻说,数字资产会形成人类最大的资产,你的资产必须回到你自己手里;另一端需要连接党委和政府,党委和政府需要公权维护社会最大利益。“有数据的政府才是强政府!一定要把数据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刘东豪说。

    其次是明晰了数据的边界问题。禅城改革探索所沉淀下来的数据,边界十分清晰,一端掌握在党委和政府手中,另一端则掌握在市民自己手中。党委和政府采取留痕、溯源倒查、要市民授权等手段确保市民的数据不被滥用。“IMI系统”就是这样,我的数据我做主,即使政府要用,也要经过市民的允许,不能随便用。

    禅城通过应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唯一性、去中心化等特点,给市民的大数据加上了一道强大的密码,防止市民的大数据“裸奔。”

    计划:探索建设共享社区

    刘东豪介绍,眼下,禅城计划把区块链应用创新项目再次提升——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共享社区。这个共享社区建设是用区块链的办法来实现的,其出发点一样是问题导向。

    刘东豪指出,改革开放40年,市民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际关系则变得冷漠,小时候我们到邻居家里很温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现在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这背后是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禅城区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这一社会痛点,通过社区互助实现人与人的信任,找到当年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的温暖感。禅城运用区块链的技术和大数据的结合来推动这个事情,政府为个人“背书”。这样,社区居民可互相了解到对方,是否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犯罪记录,而且把党员也加到区块链个人身份信息认证当中,发挥正能量作用,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让大家去掉戒心。

    “如果我们参与和共享的程度足够,我相信每个家庭的开支可以节省三分之一,如果我们能救到一个人的生命,就更值得做!这个平台宣传动员已经开始了。考虑到现在使用社区服务最多的是老人家,我的要求是服务的获得必须简单、直接,甚至居民在手机微信上就能用。这个系统计划4月30日正式推出。”刘东豪说。

    禅城区将会运用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推出更多公共服务应用,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腿,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型信用体系,继续探索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摩擦最小的现代化治理新模式。

    本月19日,禅城区已推出“区块链+视力”项目建设应用。该项目是禅城区基于区块链技术实施的第8个应用,而上述即将推出的区块链+共享社区则是第9个项目,第10个(区块链+矫正)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届时应用推出后,禅城将实现从“点”(IMI零跑腿-个人)到“线”(“区块链+视力”-学生群体)再到“面”(区块链+共享社区-社区)的全覆盖。

    体会:善用信息化助力基层治理

    交流期间,刘东豪结合禅城四年多的改革实践,分享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刘东豪表示,第一,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还是方法论、世界观、人生观。信息化重点在“化”,在于融入信息技术把传统的东西转化,把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信息手段融合提升,跟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比如在经济领域把传统的机械化变成数字化、智能化,从而提升效率和提高服务。在民生领域,信息化带来很多好处,实实在在地让群众有获得感。

    禅城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的“一门式”服务,群众的满意度高达99.96%,平均每件事10分钟以内可以受理完毕。

    第二是原来的静态管理模式要转变成动态的治理模式。社会急速转型,人的流动性加速,社会多元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还用静态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去管动态的社会,管理者会疲于奔命。社会发展的模式变了,治理模式也要跟着变。服务型政府和共建共治共享现代治理格局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办法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合力。

    禅城的云平台是开放的,老百姓随时随地动动指尖就可以参与,可以对接整个政府的资源去解决社会问题和不同的诉求。

    第三,信息化也是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在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信息化都必不可少。

    来源:珠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