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秘书长、数旗智酷首席评论员    唐    鹏丨作者

读罢张新红先生与于凤霞女士共同所著的重磅著作《共享经济100问》,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我从本书中读到了四个词:信心、初心、上升、下沉。

首先读到的是“信心”。本书解答了“共享经济还有没有希望”的问题。

共享单车的坠落、网约车安全事故、民宿租客“搬家”等新闻时有爆出,给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者、用户以及监管者带来了普遍的焦灼与恐慌。共享经济的红旗还能打多久?这是一旦某种共享服务或产品遭遇危机的时候就要被媒体和用户问一遍的问题。《共享经济100问》最为关键的是结合历史与当下发展脉络,结合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与社会经济走势,对“共享经济”的必然性做出了阐释,对“共享经济不是一种阶段性选择而是大势所趋”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本书从理论解读到实践分析,解析了诸多市面流行的“典型质疑”,廓清了行业发展迷雾,这对资本市场、创业者与用户都是一种在不确定性时代的“信心补给”。

第二个词是“初心”。本书解答了“什么样的共享经济靠谱或不靠谱”的问题。

从出行领域开始,共享经济席卷中国,资本市场“赌赛道”的模式蔚然成风,导致热钱滚滚而来,轻而易举地用PPT拿到一种新奇共享商业模式的融资,间接地让创业者和市场认为:贴上“共享”标签就是未来,烧钱烧成竞争门槛就是“护城河”。《共享经济100问》这本书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烧钱不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意味着“补贴”并不是绝对门槛,关键是为用户创造怎样的价值、提供怎样的用户体验。也因此,“共享篮球”、“共享雨伞”这样有的甚至拿到投资的短命共享模式,并非钱不够烧,而是模式本身并非痛点。除此之外,本书还对共享经济的底线思维提出了看法,诸如“共享女友”此种噱头即是有违社会道德底线,并可能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共享经济的创新最终是底线以内的创新。

第三个词是“上升”,本书阐释了“共享经济未来监管政策如何破局”的问题。

竞争越激烈、用户需求越强烈、发展越迅速、跟实体经济与实体空间的结合度越密切,共享经济对监管创新的需求就越来越高。不论是美团和滴滴的“网约车之战”,还是摩拜与OFO的“攻城之战”,由于网络平台的用户服务供给是无限的,但线下空间与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将线上数据兑换成线下的单车或网约车,必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而城市的监管政策选择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国、西欧、新加坡等国家对共享出行、无人机等均有不同的城市地方政策,我国各个城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要打破地方政策监管层面对共享经济发展的桎梏,需要推动共享经济发展顶层设计,需要上升到经济转型升级、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的高度,真正为共享经济发展扫清障碍,明确划出“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第四个词是“下沉”,本书解答了“未来共享经济往何处去”的问题。

很欣喜地看到,当城市用户还在雀跃于出行、住宿领域的共享经济明星时,其时共享经济已经下沉到旅游产业链、农副业、医疗、制造业等领域。共享经济的发展深入正在呈现两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场景定制化”,比如我们只看到共享单车在城市的“崩溃”,而一些创业企业对商业模式进行升级,进驻五星级景区,不仅为游客提供的很好的体验,同时在旅游景区也规避了意外损耗;其次是“产业定制化”,比如在医疗行业、制造业、农副业等,不同行业具有不同行业特征、产业链、发展痛点,所以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构建、体验模式以及收费模式都各有不同,而这恰恰是未来共享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植根于产业,重构与刷新传统产业,就像本书作者提出的:共享经济是为传统产业续航,此处的续航不仅仅是“充电”,更是切换引擎。

《共享经济100问》既是在当下经济低迷时刻对“共享经济”的启蒙,同时也是对共享经济的“独角兽”、“花式共享”逐一崩塌与昙花一现之后的祛魅。在政府监管意识与思维亟待刷新、资本市场追逐意犹未尽、商业模式与服务创新方兴未艾的当下,《共享经济100问》不仅是为政府监管政策制定提供一种更为清晰的理论普及决策参考读本,也为企业主与创业者吸收共享经济红利提供细致的实践地图与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