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鹏 数旗智酷创始人
2025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连续推出了《机器人群侠传》、《误发消息到工作群了》、《震惊哪吒、悟空、杨戬等人的神操作!》、《我问大模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怎么影响我的收入、工作、生活……》、《有请两位新同事》等多篇新媒体报道,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在朋友圈的社交传播上呈现出刷屏式的“出圈”现象。甚至有网友发出“不敢相信这是中国政府网的公众号”、“00后开始掌管账号”、“AI科技在此刻具像化了”等诸如之类的惊叹。对于其在传播上的成功,我将之总结为:将公众心理“暗礁”(吃瓜心态)、流行用户界面(微信聊天界面)、交互式信息要点萃取(政策通俗解读)与政策传播目标群体利益(回应公众关切)相结合的政务新媒体传播典范。
如何解读中国政府网两会报道在政务新媒体上的传播密码?
一、“标题党”的目标不在标题。“标题党”的误区在于,以为拟好标题就可以获得流量,进而达成传播目的。但当标题支撑不起用户对内容的期待,或者导致传播焦点模糊化、失重化,进而将失去用户对内容的深度参与,弥漫失望情绪与厌恶感。《误发消息到工作群了》则很好地利用交互式阅读促进用户深度参与内容的意义生产,在不断的内容参与中形成自我提醒与心理暗示,最终完成政务信息传播的目标。
二、用“追剧式阅读”锁定用户注意力。利用微信聊天信息界面与普通的文字界面,其最大的区别在于,阅读文章是在庞杂的文字中筛选有用信息,跳读与速读导致漏掉重要信息是很常见的。而基于微信聊天信息界面设置了一个“追剧式”的场景,让用户抱着“吃瓜心态”必须逐字逐句追踪阅读,这样就可以更完整地实现政务信息的用户传递。
三、在交互场景中建立用户利益连接。对于政务信息而言,用户需要的不只是阅读刺激与快感,更重要的是“与我有关”。因此,围绕人工智能、外商投资、子女教育、退休人员、企业主等热点话题和不同对象,引入社交聊天与大模型问答,通过不同角色的身份设定、交互式信息输出与通俗化政策解读,使政务信息内涵聚焦到目标用户人群,对用户利益进行观照和分类强调,可以实现更贴近生活需求的用户获得感。
四、在“形式好玩”与“信息有用”之间找到平衡。“泛娱乐化”一直都是政务新媒体实现“接地气”“走群众路线”的低门槛切入点,但由于缺乏对传播环境的理解与内容生产的质量把控,地方政务新媒体“翻车”和“踩坑”并不鲜见。因此,实现在泛娱乐化与专业化之间找到政务传播的中间路线,实现既好玩又有用的信息平衡,而不被娱乐化流量绑架,这也是中国政府网两会报道备受关注与好评的原因所在。
五、不仅要“接地气”,还需要“懂产业心声”。中国政府网通过新媒体图文和短视频对机器人、无人机、大模型与政策服务结合,本身就代表一种政策导向与官方认可度,这种为行业发展站台(而非为企业站台)、为智能产业呼喊的姿态,不仅体现政务新媒体要“接地气”,还要懂产业心声与行业风向,在新兴科技领域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在政策解读过程为产业发展鼓气。目前,公众对人形机器人、大模型、数字人的应用场景与效果均来自于在信息流的碎片化传播,真实性、体验感其实都处于将信将疑的阶段,而信息剪辑与AI生成的虚假图文和视频也容易被误导。比如宇树科技CEO王兴兴都需要解释自己公司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的真假。因此,中国政府网对不同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大模型、数字人等应用场景呈现,不仅是为公众信任进行背书,同时也是为产业发展信心背书。
中国政府网两会报道在政务新媒体传播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创新启示?
一、流量影响是基础,矢量价值是宗旨。流量逻辑、流量陷阱是移动互联网传播无法绕过的话题。作为政务新媒体而言,不可忽视流量,但也不可被流量绑架,导致向流量靠近,离公众距离越远,最终沦为一种无伤大雅的饭后谈资。因为,流量是政务新媒体传播的基础,但矢量价值才是核心。所谓政务新媒体的“矢量”,即是政务信息内容在传播形式上的尺度可大可小,可任意变化,但坚持政务信息快捷、高效、准确传播的方向不能变。
二、情绪价值产生共情,用户利益产生共振。政务新媒体不可为了赢得用户认同仅仅提供情绪价值。或者说情绪价值只是完成政务信息传播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实现与用户利益共振。政务新媒体应聚焦于用户切身利益,回应公众关切,实实在在地提供具体的方向性建议,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用户产生行动,构建政策发布主体与政策服务对象的利益共同体。
三、“梗文化”是外衣,“羮文化”是内核。“梗文化”的流行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文化环境中进行生产、流通与应用的草根语言,是一种自我赋予价值与意义的文化坐标,让每个人通过参与、传播与应用来实现传播价值与情感共鸣。近些年不少政务新媒体都巧用“网络梗”来彰显自身的活力。但作为政务新媒体不可依靠“梗文化”粗暴浅薄地绑定用户注意力与时间,而是要将政策叙事、场景设计、阅读体验、用户需求调和为一道“羮”,让用户在沉浸式阅读体验中感觉不仅有滋味并且有营养,而非单纯的快餐式阅读消费。
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推出与数字科技产业发展结合的两会系列报道告诉我们:政务新媒体应该如何谈论重大“国是”?政务新媒体不止是作为国家政策的旁观者、传播者与解读者,更需要躬身入局置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成为产业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参与者、转译者与实践者,这样才可以真正构建政府、社会、公众与企业之间的民意枢纽价值,并呈现“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政策服务工具价值与信任价值。